温馨提示

1、为了您的资金安全,请选择见面交易,任何要求预付定金、汇款等方式均存在风险,谨防上当受骗!

2、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,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。

3、该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,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,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,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。

详情描述

一个人背着近70公斤重的发电机长征走到了延安。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情节,而是一位于都籍老红军的真实经历。他叫谢宝金,虽然已经去世30年,但感人的故事仍然在当地老百姓中传颂。


在于都河边,记者见到了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,他对伯父的传奇一生如数家珍。谢宝金身高1.89米,当时他的特殊使命就是长征时与战友一起管理军委发报用的发电机。后来,全连牺牲得只剩3人,他就一个人背着发电机,爬雪山过草地直到延安。“伯父这么做是因为记住了红军转移前夕一位首长对他说过的话: 这些设备是军委的耳朵和眼睛,你要确保万无一失。”


战争胜利后谢宝金回到于都,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告诉家人。“我们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的。”1976 年,谢宝金由孙子谢华元陪同去北京参加国庆庆典,在参观军事博物馆时,眼前一台机器让谢宝金突然像被电击一样浑身颤抖,然后流着眼泪不断摸着机器。工作人员见状走过来说文物不能摸。没想到谢宝金激动地哭出了声。原来,当年他一路背到延安的发电机正是这台机器。也许是天注定的缘份,让谢宝金与发电机有了这次意外的重逢。


“到了延安,毛主席召开了一个3万人的大会。他在会上说,许多同志在长征时丢了东西,但谢宝金一样没丢,他是长征中的模范。”谢林贵说,后来谢宝金放弃在北京优厚的工作,回于都从事废品收购工作。有人看不过去,说“怎么把一个老红军派去做这样的事?”谢宝金却不以为然,称什么工作都要人做。


不久前公布的2016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,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上榜,成为赣州此次入选该名单的传统村落。而这个村落,正是谢宝金的家乡。


于都为何成为红军理想转移地点IFrame


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认为,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于都的位置。在当时的中央根据地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,东线,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;北线,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“围剿”,逐渐推进到兴国、宁都、石城一线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,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域集结,东线和北线没有机会突围;再看南线,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,达成“停战借道”协议,我军如果经过,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;西线,有大山和隘口,不利于敌人的大部队行动。因此,位于中央根据地西南部的于都进入了决策视野。


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于都的地形和经济物质条件。于都境内多丘陵,适于大部队行军、宿营、隐蔽、休整。于都处于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,便于来自各个方面的红军部队快速集结。


还有一点是,于都在前四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一直不是主战场,被破坏不是特别严重,有一定的物质基础。

本文来自上海发电机厂家发布